沙坪坝土主镇老场,三楼一底的砖房,近700平方米的家,刘成兴将90%的空间挪给了各式各样古朴、颇有年代感的古家具。楼底搭出来的小棚是他干活儿的地方,墙壁四周挂满了锯子、刻刀等工具,地上是厚厚的锯木灰。当木匠40年,刘成兴迷上了这样的锯木味儿,呆在这里,沉醉其中。日前,沙坪坝区文旅委公布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56岁的刘成兴上榜,他凭着精湛的传统古家具修复技艺被命名为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刘成兴最大的乐趣就是做木活儿
40年匠心传承
在沙坪坝土主一带,刘成兴是出了名的木匠,不仅他出名,父辈也出名,祖上三代都是木匠。倒回二三十年,不少街坊邻居都会找到他们家来,请他们去做木活儿。
“父亲都是木匠,他是‘大木’,我是‘小木’。”木匠也有很多种,“大木”适用于穿斗房等木房屋结构制作,而“小木”偏重于普通的家具制作。刘成兴有四弟兄,都是木匠出身,不过他们后来都转行了,仅他一人坚持了下来。“我这个手艺是家传,祖上三代都是木匠。13岁小学毕业就跟着父亲学木匠手艺。”刘成兴告诉记者,自己没什么文化,但比较喜欢绘画,后来也喜欢雕刻,因为特别喜欢这行,所以学起来就很带劲儿。两年后,父亲就渐渐放手,让他独立修复古家具。
修复古家具不同于一般的木匠活儿,技艺要更要全面,囊括了锯、刨、凿、雕、镶嵌、上漆等工艺。因为喜欢善学,有绘画基础的刘成兴驾轻就熟,逐渐扛起修复大旗。“几十年了,修修补补这些家具就成了他最大的乐趣,有时候一坐坐到凌晨。”妻子说。
▲将缺胳膊断腿的古家具修复后,焕然一新
烧了,多可惜!
九十年代初的自建房,三楼一底,700㎡的家,但显得很拥挤,在房间过道中穿梭,还得侧着身子。
刘成兴的家辨识度很高,犄角旮旯都堆满了古家具,这些都是他的宝,修补好,规规整整的挪放到房间。“我这里,大大小小的古床就有几十个,很少看得到了。”在二楼的一间房,放着一张刘成兴修补过的古床,刘成兴说以前长辈都称为“少爷床”,雕花床板做工精细,床前雕刻的果实、书童至今还清晰可见。这些古家具,大多是他骑着摩托出去转悠,淘回来的。
前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不少农村老屋将拆迁,这些大件儿占地的古家具便成了农民的“负担”,有的甚至将它们砍了当柴烧。“这‘少爷床’是田坝村那边收购的,这床最初看起有些破旧,但雕工精湛,结构还相对完整,他们家娃儿让把当柴烧了,家里老人舍不得,找到我问我收不收。烧了?多可惜啊!”刘成兴从老人手中把这个床挽救了回来。
他回忆,从十年前起,边干木匠活儿,边收旧家具。一有空余时间就骑着摩托车到农村去转转,被主人冷落在柴房,有些“缺胳膊断腿”古家具,他视若珍宝,把它们带回家,为它们“疗伤”,然后摆放在屋。实在摆不下的,将它们叠放一起。
如今,有人想出三万买走“少爷床”,刘成兴摆摆手,拒绝了。“这些卖了,很难再看到了。”
▲有年代的衣柜
慢工出细活儿
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家具,刘成兴带它们回家时,大多数早已是“缺胳膊断腿”了,对它们的修复工作,短则几天,长则大半年。
采访时,刘成兴拿出刚刚修复完成的古戏台横梁,横梁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他让记者猜一猜,哪一个是补上去的人物。隔着一米远的距离,还真难以辨别出来几个人物谁新谁旧。“客人拿过来修时,中间的这个人物的头部没有了。我需要重新雕刻一个这样的人物头像,然后做旧,色彩神态年代感上要和其他几个原有的人物头像统一。”在刘成兴看来,修复老家具没有几十年的手艺真是做不下来,他称这是一项很复杂的手工活儿,必须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有家具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不能随意更改创新。
刘成兴回忆,五年前曾接到一个活儿,有古玩市场的老板找到他补一块雕刻有人物的戏台横梁,里面雕刻的人物有1200个,近一半都破损了,他修补了几个月才完工。
记者了解到,为了“原汁原味”,刘成兴在修复时第一步就是先“把脉问诊”,根据老家具的“伤情”和年份产地、风貌等来制定修复方案。工序包括整修、拆解、清洗、去漆、选料、配料、修补、打磨、做漆等等。而仅仅是用作修复的工具就有平刀、圆刀、刮刀、修光刀、三角刀等几十余种。在一堆木料旁,还放有《中国古代建筑木雕》等书籍,刘成兴解释,有时候有的顾客送来修补的古家具残缺不齐,凭着经验,参考古建筑书找灵感来进行修复。
“修复工作不能快,只能沉下心,慢慢来。慢工才能出细活儿。”这是刘成兴的工作法则。
▲干木活儿的工具
手艺后继无人
刘成兴家中堆放的古家具多达300件,挤满了各个角落。抛开家中收藏的古家具,经他手修复的,大大小小作品上万件,当地甚至周边区县的人都慕名前来找到他帮忙修家具。
随着城市变迁,居住环境的改变,传统的古家具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古家具修复技艺,甚至是木匠的用武之地也日渐减少。挤满屋的老家具,刘成兴当成宝,但妻子和孩子们并不这么认为,夫妻俩也曾因这些家具吵闹过多次,儿子对木活儿完全提不起来兴趣。
刘成兴坦言,这门手艺需要耐心,至少学3年以上才能学出来。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沉不下来,对这传统手艺“不感冒”,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琢磨工艺。也有年轻人主动找过来说想跟着学木匠,起初兴致很高,但坚持不了多久就不再来了。
3年前,曾美慕名找到刘成兴修古家具,修完家具,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跟着师傅学了两三年,偶尔去,纯属喜欢。”曾美说,找师傅学艺的年轻人其实很多,还有不少美院大学生也来过,但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下来,学着学着就看不到踪影了。
▲有时候实在没灵感了,翻看古建筑的书籍
将“宝贝”都展出
刘成兴家中有很多古董?一传十,十传百,平日里,拥挤的家里总会迎来各路喜爱古家具的参观者,他们拿出手机拍照,感叹,有的甚至上门多次,他们可能看上了某张古床,也可能看上了某个古桌,多次上门有纯欣赏的,也有“劝卖”的,有时候,刘成兴也怕得想躲起来。
“不想卖啊,卖出去了别人就私人收藏了,拿不出来,其他人想看不一定看得到了。”在刘成兴眼里,每一件古家具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们本身就像是浩瀚的历史标本,凝结了前人留下的精湛工艺。虽说有破损,但工艺的魂还在。“如今,市场上有许多仿古的明清家具,做得也很逼真,但无论如何仿,也达不到真品的艺术高度。”刘成兴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将破损的古家具复原出本来的模样。“不仅恢复了使用功能,而且后人也能看到这些工艺。”
刘成兴有个心愿,他希望能有一个让家里300多件古家具立体展出、完美呈现的场所,他希望能有这样的一个古家具博物馆,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参观了解传统工艺的魅力,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将这门老手艺传承。